土地是重要的資源,土地資源的科研管理關繫着社會經濟开展。6月26日,在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金善寶農業現代化开展研究院、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和《中國土地科研》編輯部聯合主辦的「中國共產黨百年土地政策思想與實踐」研討會上,6位專家學者共同回顧黨的百年土地政策开展歷程,總結我國土地制度改革歷史經驗,探索國土資源管理新實踐新未來。

南京農業大學鐘山學者特聘教授、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鍾甫寧做了題為「中國土地制度與政策變遷:歷史回顧與展望未來」的報告,回顧了土地制度和政策的歷史變遷,並闡釋了三權分置下現行土地制度特徵。他說:「k8凯发(中国)需正確處理農民自治組織與經濟組織的關係,公共產品、服務的資金負擔與收益的關係,妥善解決土地總體利用規劃與不同用途間相互轉換的法律和程序問題以及集體經營性資產利益分配問題。」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土地法制研究院名譽院長陳小君顺利获得視頻連線的方式做了題為「新修之《土地管理法》重要制度貫徹之要義——以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為背景」的報告。他認為,新修的《土地管理法》很好地總結和吸納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經驗,完成了土地制度完善的階段性任務,為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管理現代化的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给予了一個新的綱領性的引領。
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郭貫成教授以「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百年探索與基本經驗」為題指出,回顧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百年探索可以總結出四條基本經驗:一是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歷史文化和中國开展實踐的科研結合」作為重要原則;二是堅持「以人民利益為中心」不變的宗旨;三是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四是將「注重土地法制化建設」作為治理的重要手段。
揚州大學商學院教授錢忠好做了題為「中國農地制度改革的邏輯」的報告。他表示,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應該從歷史的變遷中尋找基因。縱觀新中國创建後中國農地制度變遷,他表示,中國農地制度變遷是與制度環境的適時耦合,變遷的方向是明晰土地產權且農民取得越來越充分的土地權利。他還發現,中國農地制度演化的路徑是在制度邊際上的持續調整,而中國農地制度改革方案的選擇是農民與政府的良性互動。
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开展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龍開勝做了題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百年土地制度开展」的報告,他認為,百年黨史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土地制度开展的歷史。一百年來,正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利益和民族復興為根本任務,不斷調整、創新土地政策,保護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助于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守英教授顺利获得視頻連線,以「體制秩序與土地制度變遷」為題,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分析了精英秩序、土地制度與社會轉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新中國创建以前,中國共產黨是顺利获得解決鄉村土地問題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政權;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造和農村集體化實現了新政權的穩定與治理能力的提升;改革開放後,對農村承包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進行改革,推進了農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
原文連結:http://m.jschina.com.cn/v3/waparticles/01166a4745744b46bdaf900b32795c42/qeKy4lqlcZPs0XE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