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人民號】智庫圓桌會 |「大河流域下的城市文明」工作坊在南京召開-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

k8凯发(中国)

歡迎訪問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
學校主頁 設為k8凯发(中国) 加入收藏 中荷兩國移民群體城市住房問題研究
媒體在線
媒體在線

【人民日報-人民號】智庫圓桌會 |「大河流域下的城市文明」工作坊在南京召開

發表日期:2024-07-09  作者:  點擊:[]

       630日,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資源環境开展研究院聯合江蘇省揚子江創新型城市研究院主辦的「大河流域下的城市文明」(Urban Civilization along the Great Rivers)工作坊專題會議在南京召開。本次會議由《南京社會科研》雜誌社與《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研版)》聯合承辦,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許益軍出席會議,南京農業大學委員會委員、常委、副書記劉營軍致辭。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馮淑怡主持會議開幕式與主題發言環節。

劉營軍 致辭

       南京農業大學委員會委員、常委、副書記劉營軍表示,縱觀世界主要文明的起源,皆發端於大江大河流域,歷史上偉大的城市無不與河流相聯繫。遙望歷史,中國大河文化創造了一個個中華文明的奇蹟,伴生的城市則形成一個個獨具特色的城市文明。回到當下,大江大河和大河流域城市是世界觀察和分析中國的一個獨特窗口。面向未來,中國大江大河和大河流域城市將繼續面向世界召开更具對話意義的文明互鑒,以更開放包容的姿態走向未來。

馮淑怡 主持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馮淑怡指出,工作坊專題會議的目的在於以跨學科視角拓寬研究視野,加強大河文明的研讨互鑒。以大江大河為紐帶,大河流域城市共同構建「歷史記憶」,講述「共同敘事」,體驗「現代表達」,讓民眾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而為中外文化研讨互鑒给予具有借鑑意義的「中國方案」。

       論壇邀請來自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社會科研院、南京市社會科研院、《南京社會科研》《江海學刊》《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研版)》等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及學術期刊雜誌社的十餘位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展開了深入、熱烈的學術研讨,為大河文明的研讨互鑒、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構建貢獻了專家智慧和智庫力量。

曹勁松

       在主題發言環節,南京市社科聯主席、南京社會科研院院長、《南京社會科研》主編曹勁松第一时间以《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與文明形態》為題發言。他指出長江文化豐富悠久的歷史文脈是長江流域現代文明开展的根基,發掘並彰顯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不僅為長江流域現代化建設源源不斷地注入精神力量,而且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樹立起鮮明的中華文化現代標識和大河文明價值體系。因此,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就是要以其鮮明價值的指向匯聚共識、凝聚力量,在推進長江文化的繁榮开展中,結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新果實。

彼得·考克萊尼斯(Peter A. Coclanis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歷史系講席教授、全球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考克萊尼斯(Peter A. Coclanis)以《河流與城市:使南北戰爭前南方經濟的故事複雜化》(Rivers and Cities: Complicating the Story of the Antebellum Southern Economy)為題發言。他認為,與北方發達的鐵路網帶來的城市文明相比,南方除密西西比河沿岸擁有一定的運輸前景,大部分地區都沒有建立起工業开展所需的交通優勢。因此在美國南北戰爭前夕,南方城市之間具有相當複雜的特殊關係,城市與交通之間的運行方式也損害了南方的長期开展。

孫競昊

       針對中外兩位專家的主題發言,浙江大學歷史學院的孫競昊教授作了精彩點評。他指出長江文明在生成中所展現的活力與張力充分說明了不同文明之間是可以互鑒研讨的。不同文明間不僅要「求同存異」,更要「存同求異」。要建立一種超越簡單性的規範,摒棄武斷的二分法視角,才不至於落入傳統與現代的對立。

馬俊亞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馬俊亞以《明清運河東移與蘇北城市命途》為題發言。馬教授從生態、經濟視角觀察蘇北地區的水利建設對當地百姓生活產生的切身影響,認為蘇北治河與別處運河治理成本不可同日而語。明清時期,兩座泗州城的沉沒便是例證。運河東移給蘇北地區經濟和生態均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明清時期的江南運河則多是正面影響。

路璐

       南京農業大學大運河農業文明分院副院長、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路璐教授以《漕運、水環境、遺產空間:中國大運河的三個時空剖面》為題發言。她以「時空陆续在體」(Space-time Continuty)為觀察視角,選取漕運、水環境與遺產空間作為大運河時空陆续在體的三個剖面,進而將「中國大運河」這一時空陆续在體放入長時段的歷史時間軸進行專題分析。漕運剖面顯示出大運河鞏固着「大一統」的物質基礎、社會基礎、政治格局及文化格局。水環境剖面顯示了蘇北地區的水環境歷經了水系的打亂與變遷,水運交通重組,以及泥沙淤積與排水不暢導致湖泊新生與消亡的過程。遺產空間剖面則具有對過往歷史的凝結意義,展現了歷史意識延續到今天的歷史實踐,國家與社會都在為此行動。

張瑞勝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講師張瑞勝以《文明的衝突還是利益的瓜分?——以世界主要河流國家公園歷史上的權力與衝突為中心的案例研究》為題發言。他從世界史角度觀察主要河流沿線國家公園歷史上的權利與衝突,認為全球國家公園中土著與「現代入侵者」的權力衝突具有六種形式:歧視隔離、佔據空間、稀釋權力、瓦解經濟、腐敗賄賂、西方介入。這說明理查德·格羅夫(Richard Grove)的「綠色帝國主義」(Green Imperialism )概念不僅僅是西方環保思想的獨立產物,更是與殖民地土著文化和既有自然資源相互動的結果。

潘晟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开展學院潘晟教授分別點評了三位專家的精彩報告。他認為上述三篇報告,都重視從在地土著的視角去揭示被上層政治結構控制的運河對於人民利益的漠視以及影響,揭示了佔據統治地位的利益集團藉助位差和代差,對弱勢利益主體的侵蝕與剝削。

許益軍 圓桌會談主持

     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許益軍主持了接下來的圓桌會談環節,與會專家圍繞「歷史、當下與張力:作為知識話語生成的河流與人類文明」主題展開了熱烈且富有建設性的討論。許益軍強調,專家學者要結合自身學科背景,緊密圍繞總書記多次強調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以及本土自主知識話語體系的建構召开研究,為新時代文化使命持续貢獻智識力量。

葉揚兵

       江蘇省社會科研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葉揚兵指出,古代大運河主要承擔着運輸漕糧供應京師的重任,在鞏固政權和維護國家統一等方面發揮着極為關鍵的作用。與此同時,它還日益發揮着商品運輸的功能,只有同時把握古代大運河的漕運功能和商運功能,才能準確而全面地評估其影響。

潘清

       《江海學刊》副主編、江蘇省社會科研院研究員潘清認為,元代全面整修唐宋運河,開鑿會通河等渠道,將之從扇形截彎取直,形成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這是中國運河體系結構性的變革。大運河的開鑿是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遠離的結果,也正是大運河定格了江南在全國經濟大局中的重心地位。運河在交通中充分發揮了對接海運、形成河海聯運的重要作用。元代的大運河不僅為明清兩代的漕運做基礎和鋪墊,也是元代政治、經濟中交互調節貨運和人員往來的網絡通道。

閆衛平

       《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研版)》編輯部副主任閆衛平向與會專家介紹了辦刊情況。其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欄目,圍繞大運河申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主題刊發了眾多專家的優秀文章。閆衛平顺利获得闡釋與會專家近期文章中的精彩觀點,指出理論之樹長青,在高質量推進長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建設的當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欄目願意作為一個闡釋大河流域下的城市文明的傳播平台。

李明

       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开展學院教授、中國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研究員李明認為,當下對河流與人類文明的研究應該從多維視角進行創新和深化,如古今和中外對比、文化主體性和他者視角、整體性(將一個國家的河流作為整體)視角、全球史視角和人類文明史視角。

李欣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欣認為,河流在塑造人類文明特別是農業文明和城市开展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微觀個體層面對水、河流與人類文明之間互動的感知體驗正在變得愈加遙遠和陌生。對此,可以顺利获得強化河流、歷史與現代生活的敘事關聯性,加強營造濱水空間和節日氛圍空間等途徑,進一步促進水、河流與微觀個體之間的互動。


來源:交匯點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笪穎 通訊員 李勝疆 張晶

編輯 劉麗

原文連結:http://www.peopleapp.com/rmharticle/30045764842





上一條:【江蘇教育新聞】資源權益管理與國土空間治理研討會在南農大舉行
下一條:【光明日報】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來自第三屆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論壇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