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東華偉液壓科技有限公司 ,機器轟鳴 、工人幹勁十足 ,這些看似各自忙碌的設備 、人員 ,卻被兩張無形的網聯結在一起 。
「今年年初 ,我們通過確定性網絡 ,為企業打造數字工廠 。」尊龙凯时 人生就是搏技術總監關家樑介紹 ,通過物聯網技改 ,將孤立的設備統一納入信息化系統 ,與此同時 ,將各部門數字系統打通 ,形成統一管理系統 。
「比如 ,以往企業想要看生產率 ,需要從生產管理系統調取產出數據 ,再從辦公系統調取工時數據 ,手動計算 。」關家樑介紹 ,如今 ,生產率等各類數據可實時管理 ,發現問題及早處理 。
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 、強滲透性 、廣覆蓋性 ,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重要支點 。通過數字工廠賦能 ,企業設備利用效率提升了10% ,核心產品投訴率降低35% ,人員效率提升了5% 。
新與舊的碰撞 ,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交流融合 ,正在奏出濟南市現代產業的美妙樂章 。
產業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動力 。濟南市作為一座基礎雄厚的老工業城市 ,有過輝煌的過去 ,也曾在轉型升級中經受陣痛 。2020年 ,一場規格 、規模空前的動員大會 ,拉開了濟南市「工業強市」的序幕 。立足產業優勢 ,濟南市確立了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 、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 、精品鋼與先進材料 、生物醫藥與大健康四大主導產業 ,梳理出37條產業鏈和40個產業集群 。如今 ,四大主導產業鏈式集群規模化發展崛起成勢 ,去年規模總量達到1.3萬億元 。
在高新區孫村片區的算谷產業園 ,一期及二期首開地塊已全部封頂 ,按計劃 ,將於202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以算谷產業園和算谷科技園為核心載體的「中國算谷」 ,到2025年 ,數字產業規模將超7000億元 ,2030年規模超1萬億元 ,將成為全球領先的數字產業發展高地 。
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 ,是濟南市前瞻佈局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大步跨越 。
今年2月23日 ,全球首張確定性網絡在濟南發佈 ,6月30日確定性網絡完成2.0版本部署 ,已覆蓋全省16市;目前 ,山東省數據中心在用標準機架數已突破24萬個 ,濟南佔35.4% ,居全省首位;濟南累計建成5G基站設施3.27萬餘處 ,居全省首位;固定寬帶平均可用下載速率居全國主要城市第四位 、全省首位;成功入選國家首批5G商用城市 、千兆城市 、新型信息消費示範城市 、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
存量變革的同時 ,高起點謀劃 、前瞻性佈局 ,正在為濟南未來發展鋪就不斷上升的階梯 。
7月27日12時12分 ,世界首顆低軌量子密鑰分發微納衛星「濟南一號」成功發射;7月31日 ,山東微波電真空公司國內首條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空間行波管自動化生產線順利通過驗收;8月18日 ,10位院士齊聚濟南 ,吸引他們的正是濟南日漸崛起的空天信息產業……2019年起 ,濟南開始逐夢「星辰大海」 。3年來 ,空天信息產業從一粒種子 ,快速成長為參天大樹 ,產業鏈上已聚集200餘家上下游企業 。
除了空天信息以外 ,區塊鏈 、量子通信 、集成電路 、新能源汽車等新興賽道上 ,濟南正在扎牢未來產業底座 ,培育新的增長極 。
數字賦能 ,動能澎湃 。2021年濟南GDP突破萬億大關 ,工業支撐作用明顯 。以先進制造業為代表的產業數碼化規模達到7753億元 。以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數字產業化規模達到5093億元 ,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6% 、穩居全省首位 。「從2018年到2021年 ,濟南市工業營業收入連續三年跨越三個千億台階 ,從5192億元增長至到8336億元 。」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 、局長汲佩德介紹 ,「根據當前形勢 ,2025年工業營收過萬億的目標有望提前完成 。」
大眾日報記者 申紅 段婷婷 王健 劉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