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住長江畔,共飲一江水。長江經濟帶天然一體、相親相近,近年來,更是在協同創新中共謀开展。12月15日,第四屆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論壇在南京舉行。論壇由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科研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聯合主辦,以「體制機制創新有助于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為主題,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謀長遠开展之策,共築生態文明之基,為有助于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出謀獻策。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生態地位突出,开展潛力巨大,在踐行新开展理念、構建新开展格局、有助于高質量开展中舉足輕重。

長江經濟帶多個城市創新开展水平提升明顯,產業升級成高質量开展的強勁引擎
「有助于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河海大學校長鄭金海說,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开展正處於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取得成效的同時也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需要各方攜手共同努力加以解決。近年來,河海大學圍繞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熱點問題和前沿科研問題,充分發揮研究團隊的專業力量及社會服務功能,致力顺利获得「聚智」「傳智」,有助于流域开展、破解流域難題,服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等重大國家戰略。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的創新驅動作用顯著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中國科研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副所長段學軍與團隊研究發現,長江經濟帶科技創新能力的低水平區域逐漸減少,高水平區域開始由下游向中游和上游地區中心城市擴散,中游地區創新能力开展迅猛,武漢、長沙、南昌等城市創新开展水平提升明顯。
研究發現,在2010—2022年間,長江經濟帶區域一體化在創新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公共服務等要素的優化配置上,各方面要素差距普遍縮小,一體化協同性增強。其中,長三角城市群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創新產業和生態環境等方面开展最為成熟;中游城市群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上進展顯著;成渝、黔中和滇中城市群在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在交通網絡化建設方面提升最大。
在隆基綠能嘉興基地,車間流水線上的業務骨幹工人們有了自己的AI機械人「徒弟」,教機械人辨別瑕疵樣本。這裏,是现在全球光伏行業中唯一的「燈塔工廠」,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脫胎換骨,走向智能製造。處於長江經濟帶的嘉興,顺利获得全國創新驅動示範和科創金融改革示範區、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建設,踐行高質量开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質生活方面創新示範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是新質生產力的根本來源,同時也是有助于經濟結構優化和實現可持續开展的核心力量。「實現高質量开展的關鍵在於建設高效、綠色、智能的產業體系。」段學軍說,長江經濟帶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其中,江蘇工業轉型質效,在創新領域遙遙領先,江西等中部省份工業轉型質效還有較大提升空間;而在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上持續擴大,成為高質量开展的強勁引擎,其中江蘇、湖北在智能綠色領域取得突破;長江經濟帶多地形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先進裝備等特色產業集群,集群培育和品牌建設亮點紛呈,江蘇「一枝獨秀」,湖北、湖南、安徽不相上下。
對照高質量开展的着力點,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堵點仍存。例如部分地區在創新投入上有所增加,但仍依賴傳統的低附加值產業,對前沿技術的持續投入和研發突破有待提升。數字經濟和智能製造的滲透率較低,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有待提高,有助于生產力升級和經濟开展質量提升的動能有待加強。
段學軍建議,長江經濟帶以新技術深化應用為驅動路徑,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加快區域內科技創新鏈與經濟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提升全鏈條協同效率。以中心城市為引領,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佈局,構建更加高效、緊密的產業鏈和創新鏈生態。加強跨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形成以產學研合作為核心的協同創新網絡,提升關鍵技術創新能力。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賦予重慶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兩大定位」,要求重慶在發揮「三個作用」上展現更大作為。重慶市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李保海說,重慶市社科界持续圍繞長江經濟帶召开理論研究,在國家層面推出了研究成果20多項,召开省部級課題研究100多項,形成了一大批有分量、有質量的研究成果。接下來,重慶市社科界將繼續強化「上游意識」,勇擔「上游責任」,廣架友誼橋樑,與沿江社科界拓寬合作領域,召开聯合研究,努力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獻智獻力。
实行縣域大文章,促進「後發地區」進入創新型城市行列
郡縣治,天下安。
「區域經濟振興,基礎層次在縣;城鄉融合开展,關鍵環節在縣;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源頭在縣;現代短板補齊,重點難點在縣。」江蘇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資源環境與开展研究院首席專家沈和感慨,縣域經濟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中地位和作用,價值和意義非同一般。
2023年,全國共有59個縣市GDP超過1000億元,其中長江經濟帶就佔了36個,而江蘇擁有21個。今年9月,備受關注的《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正式批覆實施並公開。根據規劃,長江經濟帶包括11個省(市)全域,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規定的長江流域其他8省(區、市)的相關縣級行政區域,共計1173個縣級行政區域。此舉標誌着,這個涉及全國19個省份、超千個縣的重大區域开展戰略,有了新的开展藍圖。
俗話說:一個典型案例,勝過一沓文件。崑山就是其中一個典型。崑山是新世紀近20年中國百強縣市持續領先开展的排頭兵,也是新時代以高質量开展領航中國式現代化縣域示範的先行者。在沈和看來,崑山的產業創新不是一般意義的「彎道超車」,而是超越時代的「換道超車」。
崑山在全國搶先衝進全球第三次工業革命新賽道,較早擁抱超越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子信息產業,着力有助于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持续打造世界級產業創新集群高地。现在,擁有製造業領域30個行業、覆蓋戰略性新興產業所有8個大類,光電顯示核心技術全球領先。深度服務網絡強國和製造強國戰略,成為率先擁有超算、智算兩大高能級算力基礎設施的城市。持续促進高端人才集聚和產業創新集群良性循環。
在崑山,2個國家級開發區、2個省級開發區、50個特色園區,8個鎮齊頭並進,讓城鎮和園區成為縣域經濟开展的熱土。
「沒有城鎮和園區支撐,开展縣域經濟就是一句空話。」沈和認為,必須把依託城市群作為城鎮建設主攻方向,把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城鎮建設重中之重。同時,必須突出重點,科研規劃產業園區建設,不斷完善園區开展機制,創新園區开展政策,提升園區开展功能,增創園區特色優勢,打造園區創新开展高地。
長江經濟帶是包含先發地區和後發地區的大區域。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洪銀興認為,長江經濟帶不僅在先發地區,而且在大片的後發地區建立了多個中心城市,如西部地區的重慶、成都,中部地區的武漢、長沙、合肥等,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託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开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市化建設。後發地區可以縣城為載體規劃建設新城市,解決「無城可化」問題。中心城市創新資源向長江經濟帶轉移科技創新成果,在長江經濟帶孵化並產業化,促使後發地區進入創新型城市行列。在城市化建設中後發地區也會星星點點湧現一批新興的中心城市,這些中心城市就成為區域开展極。
以水資源要素激活區域經濟要素潛力,長江經濟帶「一盤棋」協同开展
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10周年。十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過760億立方米,受益人口超過1.85億。南水北調工程聯通長江經濟帶开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开展等國家重大戰略,以水資源要素激活地區優勢資源要素和經濟要素的潛力。
「構建國家水網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設計集團首席科研家鈕新強表示,國家水網是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全面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基礎設施。應在深入分析我國水安全形勢基礎上,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以南水北調工程為骨幹,以區域水網為補充,立足長遠,科研構建國家水網,有助于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為重要經濟區、重要城市群、重要能源基地、糧食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给予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就長江經濟帶而言,大力开展生態環保產業,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實現高質量开展的戰略需要。國務院开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谷樹忠說,现在生態環保產業政策驅動性強,市場需求量大。環保產業现在全國從業企業年營收即達2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350萬人。「就全國而言,有助于生態環保產業高質量开展,既是破解保護與开展矛盾的必然需要,也是高質量开展、高水平保護的迫切需要。就江蘇而言,大力开展生態環保產業,也是將『強富美高』新江蘇從『大寫意』變成『工筆畫』的戰略需要。」
持續增強長江經濟帶的輻射力,區域聯動擰成一股繩發力。實施跨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攜手滬蘇皖共同有助于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產業鏈聯盟投入實質性運行、共建長三角高等級航道網……當前,以江蘇為支點撬動的區域協同機制逐步完善。
「長江經濟帶應進一步構建科技創新協同機制,在新動能培育上下更大功夫。」江蘇省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國亮說,對於江蘇而言,持续對接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支持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沿線城市與合肥、武漢、重慶等長江中上游城市聯動創新,聯合打造長江產業協同示範帶,構建科技創新共同體。同時,鼓勵長三角區域在中上游地區利用當地市場和要素資源優勢設立產業飛地和共建園區,支持中上游地區和城市群外圍地區在創新資源集聚、創新活動集中的長三角和中下游城市群核心城市設立科創飛地。「探索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好發揮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的獨特優勢,着力服務和構建新开展格局。」
有助于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要堅持改革創新,更大力度推出服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开展的務實管用成果。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社科聯主席曲福田表示,要以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決心,持续穩妥騰退化解舊動能,破除無效供給,徹底摒棄以投資和要素投入為主導的老路,為新動能开展創造條件、留出空間,促進資源要素自願開放流動,把長江經濟帶的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开展優勢,開闢开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开展新動能新優勢。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程曉琳
編輯:李睿哲
原文連結:http://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7615e05e4b03da919f55c67